自駕車的抉擇

善喻

「電車難題」(The Trolley Problem)是倫理學的一個著名思考題,簡單地說,就是一輛電車在路軌上失控,正衝向五個鐵路工人,而你可以拉動操縱桿,令電車改變軌道,撞向另一方向的一個工人。你會怎樣抉擇?

這條 「電車難題」來自60年代,不少人覺得作為學術玄想,其趣有餘,卻不切實際。但隨着科技進步,人工智能一日千里,我們絕不能小看這課題的實質意義,因為對於設計自動駕駛車(自駕車)的「碰撞演算法」, 它能帶來寶貴的啟發。自駕車在面對無可避免的意外時,到底應如何抉擇呢?

麻省理工在2016年把「電車難題」改良加工,推出網上版,改名「道德機器」(Moral Machine ),徵得全球受試者共四千多萬人,來自233個國家,涵蓋不同國籍與文化。最後發現大部份人會選擇犧牲少數去營救多數,優先保護幼童而犧牲長者,優先保護路人多於車上乘客;  卻又優先保護專業人士多於流浪者,更會優先保護男醫生多於女醫生。

但道德難題,罕有單一答案。 各國政府與車廠想法迴異。 德國的《自動駕駛倫理委員會》要求自駕車演算法必須優先保護人類而犧牲動物或財物,但又規定絕對不能以性別、年齡、種族或殘疾作為優次準則。福特的安全委員會建議應優先保護守法者;平治的設定則是優先保護車上乘客,雖然飽受批評,但又何嘗不是不少車主的心願?

碰撞演算法到底應如何設計?應該順應民意還是持守某些價值?又可否讓車廠或車主自由選擇?

 

明報 《法政隨筆》

9.11.2023